乡愁就是生长在血脉里、难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坚守了几千年的诚信、勤俭、向善、感恩
文/范玉刚 乡愁唤起的不仅是当代人儿时的记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寻根之思。但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大潮中,我们不断逃离凋敝的乡村,几近迷失在现代性的“灯红酒绿”中。显然,在现代人的价值判断中,乡村是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愚昧的,早已不再令人神往。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愁”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字眼,不断掩饰着乡村真实的困顿。因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传承,更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灵叩问。如何使乡愁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源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价值原点,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说到底,乡愁有根有灵魂,是记忆中家乡那淡远的山、清澈的河、年味的风俗、启蒙的仪式,抑或家乡的一棵树、一口井,甚至就是传承久远的家谱家风或者美食的飘香,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现代化背景中展开的乡愁应当是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以及那些体现着敬畏之心的讲信修睦、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积善成德、远亲不如近邻、自尊自强、节义立家、诚信赢天下、以和为贵、同舟共济、仁义兴家、心怀感恩、读可修身、立德树人、无信不立、行善至乐、书声振家声等等生长于斯的本土本乡的绵延不绝的故事,它在价值上张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精神,是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今天现代文明的滋养和补充,甚至是文化价值再造的原点。 因而,在行色匆匆的现代人的无根漂泊中,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原本延续的文化根脉,以及文化基因、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作为曾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乡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号角中衰落了,承载民族文化的根脉渐趋模糊了,随之逝去的还有“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行进在现代化途中的中国人,面对强势文化的侵蚀,还有多少文化自信?原本作为文化之根脉的乡村,被甩出了时代之轨,年轻人争先恐后地逃离乡村,曾经令人眷恋的乡村成了“空心村”,乡村文化成了耄耋老人的记忆和心灵的慰藉。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在代代传唱的故事中,乡愁是飞檐翘角的古建、潺潺流水的浣洗、袅袅炊烟的农家、悠悠小巷的青石板,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乡愁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也不仅是一代人的共同情结,同时还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基因。那些淡远的乡土文化就隐藏在乡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每一个村落和村落中的故事所表现出的淋漓尽致的传统,和这种传统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追求,都让人动容。在信息泛滥、娱乐煽情的当下,“感动”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击中的是人的心田和日渐荒疏的精神家园。因而,乡愁就是生长在血脉里、难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坚守了几千年的诚信、勤俭、向善、感恩…… 对乡愁诗意的回望,让我们理解诸如晋商成功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不全在谋略里,他们的成功说到底是做人的成功。乡村舞台上年年上演的老剧目,戏里戏外诉说的都是人的故事——信守承诺、善待家人和乡邻、忠勇传家等等。其实,他们传的是人心,而人心就是最大的价值,正是人心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只有在返回传统中我们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记住了乡愁,就知道了我们是谁,我们将向哪里去,乡愁在根本上诠释着何谓中国和中国人,是当今时代实现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转化的价值之源。乡愁所弘扬的价值,在人文教化上是成人之德、成人之礼,它诉求的是做事先做人、成事先成人,做人是根本。以德成人、积善成德,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人,在耳濡目染中完成立人的根本。 作为中华文化价值再生的原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再生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根就在那源源不断的血脉中,在那土地所散发的气息与芳香中,在那屋上炊烟、埘里鸡鸣中,就在我们的心中。根不断,中华民族就会屹立于世界东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文化之根,记住属于心灵的家园。乡愁会让我们安心,它能安顿现代人日益焦虑的心灵,它是为民族铸魂的文化根脉。□ 范玉刚: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朱 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