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滔滔延河——延安,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 延安精神是怎样被培育形成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在新时代,延安精神又如何滋养共产党人的初心,让大家不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巍巍宝塔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从此,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个春秋。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从全民族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革命前辈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随时经历着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坚定的政治方向。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广大新党员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方法是认真阅读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犯错误的环境、性质和原因,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延安整风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历久弥新的思想武器。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以追悼张思德同志。1944年初,张思德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察看烟色。9月5日,一个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被埋在窑内,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
张思德到安塞县烧炭,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红色血脉永赓续,延安精神代代传。我们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