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来·寒山寺】
【立身国学网】了義 陆勤生(苏州报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因寺兴,寺因诗传,一首《枫桥夜泊》,吟咏至今,月落星稀,渔火相望,寒山寺名传天下。
9月17日,立身国学网、北京日月重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大型纪录片《人文化来》摄制组赶赴姑苏城外,参礼寒山寺,取景拍摄。
中华文化本质就是人的文化,文化之精神,自古及今,无论东西,始终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的问题,没有人的存在,一切文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论是人类之命运,国家社会之兴衰,宗教之设立……故一切文化之根本在人,一切文化之目的是改善人类生活,使之完就最高的道德修养。而文化之传承与发展,正邪两路,亦因人兴。正脉有如:甘肃古成纪地域之伏羲氏,至今仍完好存留中华民族上古遗风;山东曲阜一带,如无孔孟之道,何以形成齐鲁文化之精神气质;岭北岭南,如无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便无”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之中华神韵。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亦因唐代高僧寒山而立寺名。据史载,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子驻锡于此,故名寒山寺,又因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诗,而使寒山寺天下闻名。明王签《姑苏志》云“寒山禅寺, 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 旧名妙利晋明塔院。嘉储中, 改普明禅院, 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云, 不可考也。” “不可考” 的只是寒山、拾得曾否住过妙利普明塔院, 而寒山寺的寺名在唐代就有, 则无可疑。寒山子曾否到寺无从考定, 但这种传说却一直流传,而且寺内至今还藏有寒山、拾得石刻画像。
纵观中国历史,举凡高僧大德,无一不是通达无碍,化身大千,慈悲济世之人。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拾得之所以被称为“奇僧”,是因为他颇有一些惊世骇俗的神奇举动。据说他还是小沙弥时,曾经胆大妄为登上法座,与佛像对盘而食,还称受到供奉的罗汉乔陈如是“小果声闻”,手里拿双筷子比划着呵呵大笑,旁若无人。僧众要求把他驱逐出寺,幸有灵熠说情,方丈只撤掉他食堂总管的职务,贬他下厨房洗涤碗盏盘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可他依然故我。看到伽蓝殿供品被乌鸦啄得满桌狼藉,就用大木杖用力敲打伽蓝神像,还边打边骂:“你连自己吃的东西都管不了,又怎么保护寺院呢?”这天晚上,僧众都见伽蓝哭诉:“拾得打我!”第二天大家一凑,都做了同样的梦,于是议论纷纷,知道拾得并非常人。
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在《古尊宿语录》中,他们之间的绝妙问答,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在民间,他们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示祥和、圆满的意思。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既有其传统,又有其根本。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便是自绝民族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从汉至唐,中国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也正是在这一个阶段,中华文化相互融汇、互相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儒、释、道三教百家的文化特征,最终化成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的大乘气象和宁静致远的精神格局。
对此,《人文化来》总导演高金仓先生说:我们的行道,不是宗教,只是做事层面在道路上行走,也即人走的道路,因此用了一句古话,叫行道,是为正信正行。摄制组要做的工作,是拍摄一部纯正的人文化来电影,将中华人文的心灵史正本清源地搬上银屏公映。
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时下流行和闹热的国学也罢,重心还在知与行上。能以一直心知而行之,则时代之幸,我中华民族之幸。
据了解,作为一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人文化来》全片以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起点,沿历代志士仁人追寻与仰止之心路,别裁承先启后之文脉,问讯炎黄子孙深切的家国情怀,顶礼风吹雨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影片拟定於2018年完成。
《人文化来》苏州篇 / 摄影:高金仓先生
【人文化来·寒山寺】
【人文化来·普明宝塔】
【人文化来·松影】
【人文化来·梵音阁】
【人文化来·枫桥夜泊】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