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级评审团坐镇斯莫格公益影像奖
时间:2025-05-19 13:48 来源:本网讯 作者: 点击:次
以影像承载公益,用专业护航初心 ——奥斯卡级评审团坐镇斯莫格公益影像奖 当3891部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汇聚于首届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如何从多元文化背景中精准识别具有公益价值的作品,成为评审工作的核心命题。作为全球首个专注公益影像创作的奖项,其评审委员会由奥斯卡评委杨紫烨领衔,同时与顾桃、乌里·高尔克(德国)、尤小刚等知名导演共同担任终审评委。初审评委由于海滨、李亚威、吕明响、张净雨、徐竟涵、唐映枫、顾雪等影视领域专家组成。他们将以丰富多元的前置视野、严谨规范的评价标准,挖掘优秀公益影像作品,形成覆盖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的复合型评审体系。
“纪录片创作是一种使命。”斯莫格奖评委会主席杨紫烨表示,“公益影像的力量在于唤醒共识,评审团将聚焦那些能激发行动的故事。” 杨紫烨导演的评审理念源于其二十年纪录片创作经验。2006年,她深入安徽艾滋病村拍摄《颍州的孩子》,花了一年的时间扎根在绝症肆虐的村落,最终成片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记录了中国河南艾滋病儿童的生存困境,让全世界看到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该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这种对弱势群体的长期观察,构成了其评审的重要维度:"纪录片通常不是为了娱乐,是为了教育。"评审团成员顾桃导演对此深有共鸣,其历时七年完成的《鄂温克三部曲》,以人类学视角记录狩猎部落的变迁,为如何把握文化关怀尺度提供了实践参照。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图源:SFGATE) 为应对多语言、跨文化作品的评审挑战,组委会建立起双重评估机制。初审阶段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净雨教授领衔,依托其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成果,构建起主题价值、叙事结构、社会影响三维评估模型。终审阶段则由具有国际电影节评审经验的导演团队负责:尤小刚导演曾参与上海国际电视节等十余个国际影展评审,乌里·高尔克导演的《欧洲24小时》系列在三十多个国家播出,其全球化视野确保了对多元文化作品的精准解读。 学术支撑与产业实践的结合,使评审意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2013年,杨紫烨受到香港大学的邀请,担任“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并于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教授纪录片制作课程。她用自己不断跨界的行动力,践行着自己说过的那句话:“纪录片创作,是一种使命”;尤小刚不仅曾导演《孝庄秘史》等多部经典电视剧,剧作与摄制功底扎实,而且在国内外各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获得北京市文联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在评审时可以为参赛者提供实操性强且系统化的指导意见,帮助创作者深入摸清症结。 从留守儿童到生态保护,从女性赋权到文化传承,3891部参赛作品构建起当代公益影像的立体图景。经过初审专业评委们的层层筛选,最终共98部公益影像作品脱颖而出,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影片占比71%。当55种语言的作品经过2386小时的专业评审,斯莫格公益影像奖正以严谨的机制推动公益影像从情感共鸣走向行动召唤,为行业树立内容价值评估的新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