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瞭望

主页 > 新闻资讯 >

保定易县政协助推文化遗产保护再谱新章

李国月委员工作室捐珍护文脉 千年隋碑"活"在博物馆日

——保定易县政协助推文化遗产保护再谱新章   

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一场聚焦易县隋代造像题记的解读及影本捐赠活动在易县博物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保定市书协学术支持,易县县委宣传部悉心指导,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易县文广旅局联合主办,易县博物馆、易县书画院共同承办。值得一提的是,易县政协委员李国月和于军,作为易县文化挖掘牵头人重要成员,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推动活动开展,其委员工作室在活动筹备与组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活动现场,来自保定的专家学者以及易县当地领导齐聚一堂。中国书协理事、河北省书协副主席、保定市书协主席吴占良,保定市文联秘书长陈伟,河北大学乡建中心教授程辉等专家出席。易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张国权,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连柱,易县博物馆馆长张鹏明等领导也莅临活动。

易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碑刻造像文物遗存丰富。位于凌云册乡谢村镇国禅寺的隋代造像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其造像题记对研究隋代政治、经济、信仰等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此次活动研讨的核心内容。

活动中,李国月老师和于军老师将珍藏多年的敦煌寺造像题记、拓片、影印本无偿捐献给博物馆。这些珍贵的文献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体现了民间力量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忱。

李国月委员详细讲解了马昌河造像题记相关情况。马昌河造像题记出自镇国寺,该寺现保留有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的三间庙宇及一尊大佛,大佛两侧原有菩萨像,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现菩萨像已遗失。马昌河造像题记刻于菩萨像座底部,其收藏过程颇具缘分。2023年7月28日,李国月通过定州朋友转发的孔子旧书网链接关注到该拓片拍卖,经多日关注竞拍成功。据了解,有记录的捶拓共有三次,分别在1930年、民国时期、1984年左右,存世拓片稀少。此题记不仅对易县建制史有史料价值,还具备研究隋代历史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以及书法价值。

泉涌造像题记位于镇国寺大佛座下,拓片后有寿鹏飞长跋,对其考证详细。该题记对判定拓本年代有帮助,不同拓本具有版本价值,于军进行了捐赠。

易县博物馆馆长张鹏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聚焦文明的对话与传承,捐赠的文献将成为未来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的桥梁。活动还安排了专家专题研究报告环节,专家们从造像工艺、题记书法、历史背景等角度,深入揭示隋代艺术与社会的深层关联,为易县文旅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体现了博物馆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使命。

此次隋代造像题记解读及影本捐赠活动,在李国月、于军委员及其委员工作室的积极推动下,不仅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多关注与研究,也为易县文化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助力易县在文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讯员 王文坡)

(责任编辑: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