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休渔策”绘就人海共生深蓝画卷
时间:2025-05-01 17:37 来源:本网讯 作者: 点击:次
(记者:洪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今天(5月1日),当 1.3 万艘渔船卸帆归港,东海之滨开启 139 天“海天静默期”,浙江以“休渔策”为笔,绘就了一幅“人海共生”的生态画卷,这不仅是对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的生动缩影。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正化作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近 12 万艘海洋捕捞渔船及辅助船归港休渔,这场持续百余天的“蓝色静默”,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遵循,更是我国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抉择。 我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基于 40 年海洋生态监测数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制度创新。自 1995 年实施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密度回升 27%,大黄鱼、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这背后,是制度刚性筑牢生态屏障的不懈努力。我国伏季休渔制度历经“区域试点—全面覆盖—精准调控”三阶段迭代,形成“南北海域分时、经济品种分区、作业类型分级”的时空管控体系。2024 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安部、中国海警局启动“亮剑 2024”专项执法行动,运用北斗定位、无人机巡航、智能渔港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构建“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监管网络,休渔期违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 41%。 海洋生态保护非一域一域之责,需举全社会之力。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联合崇明海警局、上海海事法院等单位开展“护海 2024”专项行动,通过“送法上船头”“渔民夜校”等形式,向渔民普及《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规,推动休渔政策知晓率达 100%。在浙江象山,渔政部门创新“信用积分制”,将护海行为与渔船燃油补贴、贷款优惠挂钩,激发渔民从“被动遵守”向“主动守护”转变。农业农村部“中国渔政指挥系统”实现全国渔船动态实时监控,AI 算法可自动识别非法捕捞行为并预警。在山东威海,渔港视频监控系统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渔获物溯源信息直连消费者手机端,让“违禁渔获”无处遁形。 休渔期不仅是海洋的“休养生息期”,更是渔民的“转型升级期”。福建连江县开设“渔民转产技能学堂”,提供海钓指导、民宿运营、潜水教练等课程,超 60%的渔民通过培训实现“洗脚上岸”。在浙江舟山,渔民组建“蓝海卫士”志愿服务队,参与珊瑚礁修复、海洋垃圾清理,累计投放人工鱼礁 2.3 万空方,增殖放流鱼苗 1.2 亿尾。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渔旅融合”新模式:广东阳江打造“海上牧场+滨海旅游”综合体,渔民人均年收入突破 8 万元;广西北海将废弃渔船改造为“海洋科普馆”,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山东长岛推动“海草床+光伏”立体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休渔不休市,我国通过“养殖替代+远洋拓展+库存调节”保障海鲜供应。2024 年,全国海水养殖面积同比增长 5%,深远海智能网箱产量突破 150 万吨;远洋渔业作业海域扩展至 60 余国,回运渔获量达 220 万吨;全国水产冷库库容超 1 亿立方米,可满足休渔期 3 个月以上需求。8 月 1 日起,福建、浙江等地试点“专项捕捞许可”,允许桁杆拖虾等作业渔船有序出海,梭子蟹、鱿鱼等时令海鲜“抢鲜”上市,丰富百姓餐桌。 我国海洋休渔制度蕴含的“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全民参与”理念,正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东方智慧。我国推动《远洋渔业管理公约》纳入休渔条款,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北斗渔政监管系统;与东盟共建“海洋生态监测网络”,联合开展珊瑚礁修复、红树林保护等项目;发起“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与挪威、冰岛等国共建“北极圈海洋生态观测站”。 从“竭泽而渔”到“放流养海”,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之路,正印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这场守护蓝色家园的“持久战”,需要每个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共同书写“人海共生”的新时代答卷。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休渔策”为笔,持续绘就“人海共生”的深蓝画卷,让“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东方智慧照亮人类文明新航程。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