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人物张光奎系列报道之二——“邮” 说 长 征
文/张光逵 一、概述 1、序言 举世闻名的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转移。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6.5万余里的浴血奋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同时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美国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曾经说过: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行军。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公元1000年至2000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宋代火药武器的发明、元代成吉思汗帝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由此可见,长征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长征,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它所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诗篇。
2、长征出发 1934年10月,由于中共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否定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排挤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领导,导致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为保存有生力量,中共中央被迫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同年11月至1935年11月,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也相继从鄂豫皖、川陕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撤离,开始长征。各路红军经过艰苦转战,纵横十几省,粉碎了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实现大会师,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4、红军长征牺牲纪实:从20万到5万的悲壮。 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红军参加长征的人数为18.7万余人,算上途中补充的兵力,共约20万人,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仅有5万余人,牺牲约15万人。其中,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约有8.6万人,到达陕北仅7000人;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约8万人,到会宁会师时,约3万人;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时约1.7万人,将台堡会师时,尚有兵力1.3万人,减员约4000人,算是三大主力红军中牺牲人数最少的。 由此算来,长征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3、4名红军将士牺牲;平均每走一天,就有约200人献出生命;平均每4人只有1人到达陕甘根据地。而在条件最为恶劣的草地行军中,平均每公里牺牲的红军将士达近100人;在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的5个昼夜,平均每天都有近1万红军牺牲;在损失最为严重的中央红军,平均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20万到5万,是红军将士用生命热血谱就的悲壮史诗,是革命先烈为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前赴后继、慷慨赴死的永恒雕像。 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第1、3、5、8、9军团和军委第1、2野战纵队)自江西瑞金、于都、福建长汀等地出发长征(注:当时也称作西征),到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城)胜利地结束。历时1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经过10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在途中他们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过的主要大山有20座,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沿途共进行380多次战役战斗,其中著名的有湘江战役、强渡乌江战役、四渡赤水之战、巧渡金沙江战役、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战斗、腊子口战斗等19次以上,冲破国民党的中央军和地方军先后共29个纵队(军)和3个师的围追堵截,攻占县城44座。他们广泛地发动、组织群众,建立红色游击队和临时革命政权,播下了革命火种。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之目标,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 这里,选取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几个典型战役战斗和重要事件,从中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1、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 此役,蒋介石调动了其嫡系部队及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由于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决策,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使红军丢掉了机动灵活的法宝,虽然突破了湘江,通过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也遭遇了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险些全军覆灭! 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2、伟大的转折——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解决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军事指挥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张闻夫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因此,遵义会议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历史功绩,其将永载史册。
3、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为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由遵义北进。国民党集结40万兵力于川南、黔北,企图围歼红军。毛泽东等指挥红军以高度的机动调动敌人,1月29日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一渡赤水。2月18日至21日,乘黔北空虚,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发起遵义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胜利。3月16日至17日,为避敌锋芒,从茅台三渡赤水;21日至22日,出敌不意从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巧渡金沙江,跳出国民党军合围。四渡赤水,红军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机动灵活,在运动中创造寻求战机,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4、“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 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发生在1935年5月24日、25日间。25日上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选派、组建“十七勇士”渡河奋勇队,由2连连长熊尚林带领奋勇队,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战斗中,第1营又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人组织突击队,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5,翻越高寒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雪山草地,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红军先后翻越了五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长坂山、打鼓山、拖罗岗),这些雪山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山上空气稀薄,寒冷缺氧,气候无常。红军穿越的松潘草地,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约3500米以上,渺无人烟,沼泽泥潭遍布。许多红军官兵牺牲在过雪山草地的路上。红军以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征服了座座雪山,走出了茫茫草原。 6、“谁敢横刀立马”——吴起镇战斗 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兴奋地提笔挥毫,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彭德怀则谦虚地将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7,胜利会师 1935年9月15日,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红27军会师,9月18日三个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1月6日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由红二、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隆德县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至此,红军全部(红一、二、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伟大意义 红军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军事会议上做《论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讲到长征,这是毛泽东关于长征的最完整论述。毛泽东对长征给予了极其崇高的评价,美轮美奂、穿越时空。关于红军长征的意义,毛泽东说得那么准确,那么有力,又那么感动人。 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斗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革命先烈为夺取长征的胜利而英勇献身。长征永远在路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面对未来,面对挑战,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