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瞭望

主页 > 新闻资讯 >

穿越时空的思念

孙华伟

一个清明节的前夕,我到三叔家去了一趟。一是去看望他和三婶,聊聊家常,二是请他找几张祖父母及其他先辈们的遗像。

当年接班当了老师的三叔,在我的父辈中排行最小。由于父亲和大伯均已过世,祖辈们的事情只有他了解最详。三叔告诉我,本来家里有几位老人的照片,但由于时间太长,照片大都残破不全了,加之几年前老家拆迁遗失难寻,所幸的是翻拍了几张得以保存。说着,三叔打开手机,通过微信给我转发了一张曾祖父的老照片。我凑近一看,那实际上是一张画像,用碳素笔绘制的半身画像。三叔对我说,你老爷爷(曾祖父)那个年代,人们生活很穷苦,哪里会有照相的?能有一张画像就很难得了。同样担任教师的三婶,也颇有感慨地说,看你老爷爷这张画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画像师傅的水平真是高超呢!在三叔的协助下,我把曾祖父的画像、祖父的老照片捧到室外,找到一处顺光的干净地面,从车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专业单反相机,小心地翻拍起来。随着一阵“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响,曾祖父和祖父的形象在相机上清晰地定格,也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近距离看到曾祖父的画像,我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亲近感。他面部清瘦,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他鼻梁中正,下巴坚挺,嘴巴微张,似有所语。他头戴一顶棉质毡帽,两侧的帽耳收起,依稀看得出头发很短,但胡子长且浓密,而且头发和胡子都已花白。他上身穿着一件老式的盘扣薄棉袄,由于是立式袄领,外露的颈部使他更加精神矍铄。我猜想,当年曾祖父的这张画像,应当是在初春时节所画。寒冬已过、生机勃发之际,深谙养生之道的曾祖父,头戴毡帽、身穿薄袄,出门晒晒太阳、活动筋骨,恰遇画师下乡路过,于是就有了这张绝版的画像。

对于曾祖父,我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只有父亲在世时,偶尔提起过我和曾祖父之间的生活片断。记得父亲曾自豪地对我说,我的曾祖父是一名医术高超、擅长治愈疮病的中医,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他有非常灵验的独家偏方,更是练就了一手针灸治病的绝活,我父亲的扎针本领就是曾祖父传授给他的。当年父亲还笑着告诉我,曾祖父非常喜欢男孩。父亲每次带着幼年的我去看他时,他都会笑眯眯地打量我半天,而后慢腾腾地从他的床铺夹层里摸出几块糖来,慈爱地塞到我的小手里……

三叔动情地对我说,曾祖父叫孙锡嘏,九十岁高寿而终。对于曾祖父的名字,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冥冥之中,我感到这个名字似乎具有某种深意。“锡”是辈份,这个不难理解,但“嘏”字既难写、也难认,人们鲜有使用。我反复揣摩觉得,身为中医的曾祖父一定颇有文化,或者他的哪位长辈很有学问,要不怎么会将笔画繁复“嘏”字作为名字呢?我上网百度了一下,果然如我所想,“嘏”释为“福祉”之意,常作为祝寿用语。对此,我不禁释然:曾祖父能得以健康长寿以至含笑九泉,他的名字一定是起了某种作用的。我是无神论者,不大相信鬼神之事,但我相信因果规律,相信血脉及文化传承的力量。我想,曾祖父用这个特别的名字,或许是一种对于自身延年益寿的发心与珍重,也或许是他传递给我们后辈的一种朴素的心愿与护佑吧。

茶叙过半,三婶为我添水的片刻,三叔已上二楼去取我祖父的老照片。不一会儿,三叔拿着一个老旧斑驳的笔记本下了楼,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封皮,从封皮的夹层里取出几张老照片,一边递来一边对我说,这是你爷爷奶奶的照片。我接过照片,认真地看了起来。三婶轻声问我,小时候记不记得爷爷的模样?我摇头回答,当时我只有三四岁,似乎有点印象,但记忆却是一片空白。三婶无不感慨地说,当年你爷爷担负教学任务繁重,终日顾不上家里的事,而且孩子多、工资少,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时不得不向学校借钱应急。说着,三婶指着两张已经泛白的借据说,这是你爷爷当年写下的欠条,那个年代生活太艰难了,要是老人现在活着该有多好啊!

听着三婶的话,看着祖父的老照片,我不禁悲从中来,内心沉重不已。对于祖父的记忆,我虽然印象模糊,但通过父辈及老家长辈们的讲述,多少知道一些基本的情况。我的祖父叫孙本明,“本”是辈份,“明”即明心、明理、明德。单从祖父的名字看,身为老中医的曾祖父是令我辈深为敬慕的,因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识文断字无疑是文化人。由此可以想象,曾祖父为祖父起这个名字,一定是凝聚了他作为父亲对于儿子的深爱,也一定寄托着他望子成龙的殷切厚望。

正如曾祖父所期望的那样,我的祖父很争气,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学业有成后,被分配到学校当了一名语文教师,经过自身努力和长期锻炼成长,后来担任了定陶县北付庄联合中学的校长。在三叔拿来的几张祖父的照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一寸半身照,另一张是四寸旅游照,而且照片背面有他的亲笔留言和签名。细看祖父的半身照,只见前额宽阔,眉宇清秀,目光敏锐。与曾祖父的平眉不同,祖父的眉形上扬,眉毛近乎“剑眉”。他上身穿着一件深色中山装,留着标准的三七分短发头型,显得精神干练。我把祖父这张半身照翻拍到手机上放大细看,发现他的额顶头发稍有花白,发间零星有头皮屑,胡茬稍露但清晰可见。我隐约感到,祖父的这张半身照,或许是在忙碌完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抽空去拍的,因而照片上的他稍有疲惫之态。 

教学工作的忙碌和现实生活的窘迫,并不能阻碍祖父对于精神境界的探索与追求,他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理论、增强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中去。后来,我在祖屋里有幸见到了祖父读过的满床满柜的各类书籍,也有幸目睹了祖父认真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三叔告诉我,祖父还曾跨县去过成武县教学,后来又调回定陶。令我惊讶的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他竟然还到过距离家乡将近20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曲阜,而且还特意站在孔庙大成殿门前留下了一张照片。

我想,当年祖父一定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孔庙,也一定是迈着无比崇拜的步履瞻仰孔子先师,因为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为人师表的理想追求。后来我得知,祖父因长年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去世时还不到六十岁。闻知祖父逝世的哀讯,全县的师生代表和有关领导纷纷前来悼念他,敬献的花圈里三层外三层,黑色帷帐更是挂满了院子。祖父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祭祖追思,不忘感恩。我从曾祖父的高超医术上,感受到血脉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我从祖父的教育事业中,懂得了精神追求的厚重;我从父母的言传身教里,铭记着人生境界的崇高。忆往思今,我的祖父没有让曾祖父失望,我的父亲同样没有让祖父失望,我亦没有让我的父亲失望!我想,这就是一种延续和传承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祖亲是融入血脉中的眷恋,是我们后辈的来处。穿越时空的思念,跪在祖辈和父母亲人的坟前,我可以坦然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作为后辈子孙,我尽了最大努力去立德立功立言,为家庭、为国防、为社会积极奉献,无愧于先辈,无愧于家国。身为孙氏后人,祖亲们的心愿、志向和精神,早已深深融进我的生命里。

(作者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散文辞赋家)

(责任编辑: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