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讯 吉州窑瓷,源于匠承。为探寻吉州窑非遗瓷器的创作过程及技法,江科红瓷小分队团队成员于7月5日上午前往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非遗文化学习及系列活动。团队成员同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罗军平所长一起,进入吉州窑陶瓷非遗传承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 罗所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师傅们捏塑、拉胚、修胚、上釉、绘图的过程。罗军平所长详实地向团队成员介绍吉州窑陶瓷的特点,并为推动吉州窑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意见与建议。罗所长勉励团队成员,青年大学生应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在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吉州窑的龙窑仍在投入使用中,古老的柴窑在此处也并不罕见,吉州窑仍保留着传统的窑烧技艺。为保护非遗,手工匠人灵巧地使用着各项工具,熟练地进行练泥、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等各项传统窑烧工序。“我们不止是手艺人,我们更要是‘守’艺人。”在队员与工匠们攀谈时,一位年轻的工匠如此说道。
吉州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自然”二字形容吉州窑的各类制瓷技法,并向团队成员逐一讲解各个种类的瓷器是如何烧制的。“每一个木叶盏都是独一无二的。烧制木叶盏时,每片叶子的卷曲状态都是无可操纵的,木叶盏的唯一性来源于这份匠心独运。”自然的生命力是吉州窑瓷的灵魂,是吉州窑百代传承的非遗匠人们以数十种制瓷技艺制作的古瓷文物所共同塑造的奇迹。 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吉州窑的传承悠久绵长,离不开代代匠人们的砥砺传承。中国青年们为传承非遗文化,应本着包容并蓄的融合精神、放眼世界的认知精神、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建立贴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形态。 实地实践陶艺制作,在捏塑、拉胚、修胚、上釉、绘图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了重重困难。泥胚易破损,光是塑形便极其困难;拉胚、修胚则考验着意志力和观察力;上釉要求极致的专注力,需要一次成功,无法二次修改。种种艰难,让团队成员无一不感叹吉州窑匠人们的工匠精神。 非遗传承人在当代能获得他人的尊敬,正是他们长期不惧苦暗,坚持不懈地对自身擅长的领域怀揣赤子匠心的必然成果。他们是手工艺人的杰出代表,是秉承工匠精神、延续我国传统文脉的可敬者。
在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青年,要在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当主力军、做接续者。理论结合实践、勇于探索未知,以青春之力,助力文化振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创新的基因,为传统文化涂上新潮、创新和青春的色彩,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旺盛生命力。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