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提速”,管理先“提档”——唱好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管理”调 伍丽晖 根据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桂林等城市将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还将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近百个城市提出冠以“世界级”“国际”的城市旅游发展目标。新一轮国际旅游城市建设高潮蓬勃涌动,相伴而生的城市管理工作赋予更多国际色彩。 更为聚焦旅游行业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未知因素”只会增不会减,“陌生程度”只会大不会小,“困难指数”只会强不会弱,面临单一向多元、传统向未来多重挑战,既要有与城市定位、文化底蕴、发展方略相匹配的“冷思考”,更要拿出与世界关注、国际范式相呼应的“热行动”。 走在世界前列的文化表达、管理特色 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等艺术是跨民族、跨宗教、跨人种的一种文化交流形式,它们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代表,以及历史遗存、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赓续五千余年绵延勃发的中华文脉,是四大古文明仅存的文明,有厚重的历史、人文、自然、建筑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曲艺、餐饮文化,位居世界第一的非遗项目,还有儒、释、道等代表文化,沉淀为文化强国的坚实底气和深厚滋养。
▲故宫 走向世界的文化表达,要以更大力度、气度引进世界各地经典艺术和当代文化产品,寻求文化共鸣。更以丰富多彩且富有创造力的新型文化形态,为旅游注入新动能,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禁宫的文物、书写的典籍中的故事活起来。 上级重在抓好历史、人文、自然大脉络的“宏观设计”,编制可供世界选择的“旅游大图”,描绘好贯通中华文脉、诠释生态文明的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故宫、平遥古城等古建筑集群文化,曲艺、餐饮与礼乐等“大文化”图景。
落笔一个城市,大格局下要有精准定位,引导从业者从历史骄傲、民族传承中挖掘文化内涵,从时代呼唤、人民关切中萃取文化精髓,打造区域性、民族性精品力作。展现历史、人文、民族、山河壮丽锦绣的一面,讲好世界旅游城市的国民文化故事,展现好厚重不乏活泼、广博不乏精粹、传承不乏创新的国民文化形象。 良好的文化表达应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价值理念为支撑。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到政府治理、经济发展、社会活动,小到露天市场、停车规则、公共卫生,都有健全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及制度规范,为城市管理提供手段,为国民素养、文明城市保驾护航。 日本《轻犯罪法》规定40余项项轻犯罪行为,违反者可被拘留、处罚,包括流浪者给他人造成干扰、公共场所对他人动粗、破坏公共照明灯、插队、偷窥、吐痰等。巴黎交通管理,以“轻微违章不影响交通者不罚,交通高峰期尽量不罚”为原则,尽量避免造成交通拥堵,严重超速和违章停车等容易造成堵塞的驾驶行为的严以管控。规范有序的城市治理下,让民众在盛世文化图腾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一言一行内化为生动的文化符号,一举一动外化为鲜明的文化表达。 健康、安全、宜居作为管理的第一视角 “城,所以盛民也。”世界旅游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眼界视野要更“高”,绣花功夫要更“细”,管理针脚要更“密”,丰富城市内涵,实现品质升级。
▲上海东方明珠 近悦方能远来。更好实现城市管理之“供”对接人民之“需”,本地居民幸福、热爱的城市,才能吸引异国他乡的游客到访,才能获得游客的实质认同与口碑传播,吸引更多游客品味与分享。 世界旅游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因聚焦旅游而发生深刻变化,赋予“人民”新的注解。 注解一: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开展大调研、大调查、大走访,持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汲取本地居民群众智慧、了解群众难题、获得群众支持,形成人人参与、互动、共享的生动局面。 注解二:通过随调、媒体、网络等方式,广泛吸纳外来游客、世界可能客源地人民好的意见建议,在满足自身人民与外来旅游双重需求上达到最佳平衡,优化管理设计,改善管理环境,提升管理品质。 美国城市建设为规避风险,设立部门联审、听证会、议会审核制度;英国城市建设为体现规范,设立ISO质量认证制度;德国城市建设为保证工程质量与标准,设立专职审查工程师审核制度,审核审查追求严谨、规范,民意征询强调细致、深入。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达州市通过电视、网络、问卷等渠道,定期梳理“群众最不满意的事”,牵头部门上报整治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统计部门抽查核实,并将测评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城市治理成效赢得民众赞誉。 追求闹市区、经典区的繁华,不忘老城区、小巷子的精致。城市管理者、维护者,即要讲好新城区“与时代同频”的新故事,打造新地标、新风貌、新科技,也要讲好老城区“以记忆为美”的老故事,做好老建筑、老字号、老地标的保护、挖掘与打造。 时下,越来越多的游客趋向于慢节奏、自由式深度游,将目光投向城市角角落落“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在“一路陌生”“一路惊奇”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一座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一个富有温度的公共空间。从点滴处入手,由细微处着眼,在细节上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城市空间更亮丽、更温馨,城市运行更有序、更安全。 大众旅游、绿色旅游的倡导者与维护者 世界旅游城市面向世界、拥抱大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进入大众旅游全新阶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人民性价值取向、现代化发展目标,已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与业界之间达成广泛共识。
著名城市历史研究学者乔尔·科特金说“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它所缔造的城市”。中西方学界有观点指出:新型现代化城市是充分考量城市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系统观上整体布局、平衡观上和谐共处、空间观上活力重塑、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绿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一个向世界迈进的城市,要最大程度释放本土群众的工作、生活、旅游与休闲权利,不因发展旅游而触及民众生活质量底线。更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求真务实的行政行为,大力发展以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化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为外来游客分享、共享旅游成果。 美国18世纪末制定了《城市森林法》,匹兹堡市通过城市绿化再造工程与产业结构大调整,从一个重工业城市,“美国最脏的煤渣堆”变为美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向世界展示独特风采,也成为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哈尔滨充分发挥“冰雪”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冰雪旅游“出金出银”,“以前怕雪大,如今怕雪小”。澳门突出冰雪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有力践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桂林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桂林山水,设立“河长+检察长”制,成立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努力让“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以最干净美丽的容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大格局下的管理治理,要立起“大视界”认知和“大管理”思维。大到一个国家分省市、分部门治理格局,小到一个城市分区域、分专业管理,以典型山脉、重要河流、重点建设与保护区域为支点,强化联合管理的力量与投入、深度与广度,从全时域、全流域、全领域视角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保护、补偿机制,以及跨省(自治区)上下游横向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机制,因时因势因地而治,多聚一份力量,多还一片青绿。 与时代看齐的代表性产业、支柱性行业管理规范 冠以世界级的城市,无论有没有秀美山川,有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站上时代旅游业前沿,吸引世界目光与关注,具有民族特色、国际风范的代表性产业、支柱性行业必不可少。
▲海南的森林覆盖率 全球旅游目的地考察显示:山水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十分注重表达现代生产要素、创新驱动、精细管理与服务,成为建设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所在。 瑞士洛桑、日本奈良、美国洛杉矶、新西兰惠灵顿、中国澳门,这些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城市都极其珍视自己的历史传统,同时拥有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各地十分倡导智慧旅游,在新基建、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上,通过资本推动的创业创新,稳步建设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在国际化的资本、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伦敦90年代实行的《清洁空气法案》,划定了烟尘控制区,倒逼燃煤电厂与部分重工业设施关闭或迁出伦敦;1995年出台《环境法》明确了78个行业标准,使市内高耗能和污染性行业几乎全部迁出。韩国重点治理时期,制定过《污染防治法》,责令污染企业搬出首尔。 产业行业要做强,不仅要做好“引”的文章,让好产业“引的进”,还要做好“留”的文章,让好产业“留的住”,更要做好“管”的文章,让好企业“做的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上下一致,给予政策、资源倾斜,带动企业全方位发展,这样才能留人留心、行稳致远。
▲海南的水质 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和省部会商机制,推出支持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做好整体规划及生态基础设施、旅游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鼓励和引导国家各相关部门以及人才、项目、资金支持与参与。 城市管理部门一手抓“青绿”,一手抓“经济”。背离世界旅游城市定位、游离于污染、噪音边缘的产业,抓“大”不放“小”,按一盘棋布局统一调配管控,符合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抓“大”而放“小”,按兼收并蓄原则包容审慎监管。在“惩、治、罚”上做减法、除法,在“疏、导、服”上做加法、乘法。以良性协作产生聚合效应,以良性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服从、服务好核心、支柱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