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瞭望——中国时事政经新闻资讯门户网

新华瞭望

  • 外交部:中国媒体已隐忍太久,美方却变本加厉
  • 关于全球战"疫",习近平传递最新信息
  • 旅游业期待“后疫情”时代新格局
  • 旅游业一季度或将“颗粒无收”
  • 习近平这些要求,既事关战“疫”更意在长远
  •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实地督战脱贫攻坚工作
  • 云南昭通“守初心、担使命”打造“苹果之城”
  • 歌手柴静拜书画大师刘泽为师仪式在京举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长淮新“斗水”记——写在新中国治淮70年之时

时间:2020-10-19 10:06来源:新华网 作者:朱林 点击:
它曾是最难治理的河流,历史上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间投入9000多亿元,从水患深重逐渐变为安心幸福河。 它见证着新时代斗水

它曾是“最难治理的河流”,历史上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间投入9000多亿元,从水患深重逐渐变为安心幸福河。

  它见证着新时代“斗水”,尊重自然还道于洪,顺应规律让道于水,从人水相争迈向人水和谐。

  它,就是千里淮河。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70年治淮“斗水”,书写着党领导人民抵御洪灾、化害为利的恢宏治水史,标记下中华民族逐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史。

70年初心不改追梦安澜

  深秋的淮河北岸,依然满目葱绿。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内,两个多月前曾汪洋一片的土地已退水秋种,播下新一季希望。

  今年7月,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泄洪。今年汛期,淮河无一人因洪伤亡,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

  86岁的阜南县刘郢庄台村民刘克义打小就生活在蒙洼,历经多次洪水。“今年水来心里不慌,因为安全有保障!”老人说。

  1950年那场淮河水灾,刘克义不堪回首:“平地水深丈余,村民攀树登屋呼喊救命,死伤惨重。”

  水患水难,困扰沿淮儿女上千年。祈盼安澜,自古就是淮河百姓的梦想。

  新中国初期以前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从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做过努力,但都难以有效治理淮河水患。

  1950年夏,看完一份报告淮河灾情民生的电报,毛泽东流泪了。他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那一年,300万人走上治淮工地。1950年至今,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集中开展五轮淮河治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使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河治理更加注重人水和谐、生态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治淮迈入绿色新征程。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国家先后编制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全面推进新时期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流域建立河长制、湖长制……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长淮新“斗水”记——写在新中国治淮70年之时

  这是8月15日在安徽省阜南县拍摄的淮河王家坝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沐浴在秋日的暖阳下,位于淮河干流的花园湖行洪区进洪闸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今年刚刚建成的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将使花园湖行洪区从过去破堤行洪变为有闸控制行洪。

  水患水难顶在淮河百姓头上,党中央把它放在心头;水忧水盼写在淮河百姓脸上,党中央攻坚克难不断推进治水行动。除害兴利、造福于民,70年治淮初心不改。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长淮新“斗水”记——写在新中国治淮70年之时

  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洪水通过王家坝闸涌入蒙洼蓄洪区(7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70年间,我国治淮总投入9000多亿元,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堤防6.3万公里,各类水闸2.2万座,行蓄洪区27处,直接经济效益4.7万亿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说,淮河流域现已基本建成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昔日遇水灾就哀鸿遍野的淮河,如今滋养着全国九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耕地,贡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和四分之一的商品粮。

  “现在旱涝不怕,正常亩产比其他地区高出50公斤以上。”正在秋种的沿淮寿县种粮大户顾广银说。


(责任编辑:朱林)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