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4月26日电 题:历史坐标见证初心使命——写在江西革命老区贫困县全部摘帽之际 新华社记者刘健、李兴文、郭强、高皓亮 4月26日,随着最后7个贫困县宣布退出,革命老区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摆脱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时刻。 江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南昌是人民军队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摇篮。 这是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新貌(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2017年2月,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历史坐标映衬出一个重大主题——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历史昭示现实,现实辉映历史。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永恒的初心 历史的交汇江西于都,晨曦微露。 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烈士后代孙观发介绍家中情况(2019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梓山镇潭头村烈士后代孙观发早起洒扫、烧水、做饭。游客到来,他递上一杯杯热茶,讲起村庄的故事。 潭头是赣南老区一个典型的红军村,也曾是贫困村,村民在顺口溜里这样描述:“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全村原有贫困户109户,孙观发是其中之一。 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这里旧貌换新颜,去年村里还集资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村民当上了股东,添了一个个新身份:讲解员、保洁员、服务员、厨师…… “去年家里收入18万多元!”孙观发说。 老区脱贫,牵动人心。 这是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景(2019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江西考察,来到潭头村察看村容村貌。他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这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90多年前,大革命失败,一大批共产党人从四面八方会集江西,谱写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开始长征等波澜壮阔的长歌史诗。 “在江西,共产党人开启了走向胜利的起点。”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 这是一片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土地—— 瑞金郊外,谢家祠堂。 这是位于江西瑞金市的谢家祠堂(2019年5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一新生的红色政权在宪法大纲中明确“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 “当年,共产党人为什么革命?” “就是为了改变穷苦人民命运。”讲解员黄露芬说。 打土豪分田地,架桥挖井,创办学校、消费合作社……秉承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等朴素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始了治国安民的伟大预演。 这是一片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土地—— 江西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3万余人。当年240万人口的赣南有33万人参加红军,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战士倒下。 跨越时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赓续绵延。 “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党!”在江西一处处革命旧址,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见。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如今,一座座新村、一个个产业基地上,又刷上新的标语。 枝繁叶茂的松树,挺立如塔。 这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2019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一边是66栋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一边是7栋低矮破旧、留作记忆的危旧土坯房……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站在后山苍翠挺拔的青松下俯瞰,新旧对比穿越时空。 华屋历史很“红”。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有人参加红军,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感人故事:80多年前,17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相约到岭上栽下17棵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果有人牺牲,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位华氏子弟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亲手植下的松树被后人们命名为“信念树”。如今,华屋早已旧貌换新颜。 一个个山村化茧蝶变,脱贫捷报频传。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神山村,昔日井冈山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村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80%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到超过2万元。 这是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的“笑脸墙”(4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家里不仅脱了贫,还买房买车啦!”脱贫户左秀发眉眼带笑。村庄广场上,一面由村民开怀大笑的照片组成的“笑脸墙”,生动定格了他们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2020年4月,随着最后7个贫困县退出,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9.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21%降至0.27%。 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坐在自家三层半小楼前。 1934年,她的丈夫王金长踏上漫漫长征路。“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照顾好家里人,一定要等我回来。”临别一言,让段桂秀痴等一生。 在赣南,终其一生守望家人归来的故事并不鲜见。翻阅烈士名册,赣州10万余有名有姓的烈士中,3.2万余人的烈士证上有共同的标注——“北上无音讯”。他们的亲人没有盼回他们,如今却迎来他们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