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公众对教育、医疗、养老、城市便利性、宜居性等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党的十九大明确大力发展“七有”领域民生建设,到北京市提出“五性”民生工作理念,公共服务日益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如何在“七有”“五性”的要求下,找准新方向、拓展新思路、挖掘新重点、推动新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政府公共服务及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研究课题。
一、“七有”“五性”发展沿革 从“五有”到“七有”,民生保障更加重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九大,对“五有”概念进一步扩展,增加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要求,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发展“七有”领域民生建设,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 从“七有”到“五性”,首都民生工作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贯彻落实“七有”精神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五性”理念,即民生服务要体现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紧紧围绕着民生二字,从五个维度,集中反映北京市民民生需求的新特点。北京市围绕“七有”“五性”,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七有”“五性”关系理解 在明确“七有”“五性”发展沿革上开展的专题研究,需捋顺北京市“五性”要求与国家“七有”要求的深层次关系,以进一步挖掘研究的方向重点。从国家层面看,“七有”以补齐民生短板为着眼点,是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层”,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基本保障的基本要义,是各省市、地方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点。从北京层面看,“五性”的提出,是对北京公共服务内容的有效补充,是结合首都发展定位、围绕全市群众主要诉求以及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等提出的服务目标,是对“七有”核心层的丰富提升和特色化发展。从各区层面看,全市16区在落实“七有”“五性”要求时,需坚持补齐公共服务基础保障为首要出发点,聚焦区内公众核心需求,摸清本区公共服务基本台账,结合区情定位、人口素质结构等特征,界定本区公共服务边界,构建目标合理、落地性强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区域特色化、系统性的服务标准。 综上,民生智库认为,“七有”是构建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构成要件。“五性”是对“七有”要求的拓展,明确了构建北京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各区对“七有”“五性”要求的落实,是保障各区公众切实享受到匹配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民生服务的重要实现环节。
图:“七有”“五性”关系理解 三、“七有”“五性”研究重点 结合上述研究,民生智库认为,“十四五”时期,围绕“七有”“五性”的研究,将聚焦区域民生保障现状摸查、民生领域亮点问题挖掘、“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任务研究、评价指标建构和发展措施研究等方面。 研究发展现状,综合把脉区域民生保障建设水平。一是深度聚焦调研地区民生发展实际,全面梳理区域“七有”“五性”工作各领域的基础数据,分析研究当前工作的开展现状,包括取得成效、工作难点等。二是梳挖掘区域民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工作机制建设、工作落实进度、落实效果、公众参与情况、公众核心需求及未来发展建议等。通过综合诊断,诊断区域民生建设基本情况。 分析优势、短板,挖掘区域民生建设深层次问题。一是利用横向研究视角,对标北京市各区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社保、公共体育文化、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区域民生建设优势与短板,总结可借鉴参考的经验。二是分析相关领域重点政策、措施及工作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进一步挖掘短板问题和民生体系建设的限制条件。三是坚持上下对接找问题、立足发展寻问题,多维度探索区域民生建设深层次问题。 聚焦“十四五”,研判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任务。分析国家“七有”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北京市相关工作部署,结合各区发展实际,聚焦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发展、交通发展等情况,探索“七有”“五性”发展思路。坚持以积极解决人民民生诉求为导向,用好民生需求的“指挥棒”,以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目标,研判总体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重点任务研究过程中,一要紧扣北京市“七有”“五性”发展要求,研究区域在全市民生建设、社会发展中承担的重点任务,对应形成本区民生保障建设重点;二要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学前教育、养老服务、医疗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生活性服务业等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实事项进一步发力,在满足创新主体需求、增强服务效能方面进一步探讨,探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发展需求的建设任务。 深化工作落实,探索搭建“七有”“五性”评价指标。2019年下半年,北京首次创建了“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民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对市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推动各部门扎实办好民生要事。同时,北京市政府建立“接诉即办”机制,作为发现民生问题的源头,保障“七有”“五性”的政策落实。在此基础上的“七有”“五性”指标研究,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七有”要求和首都群众的“五性”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围绕北京市“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从“七有”“五性”对应领域入手,选取富有代表性的、群众最为关切的、利于量化评价的内容纳入指标体系,研究构建能准确反映当前阶段民生发展状况,可以调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积极性的指标体系,以推动“七有”“五性”工作落实。 坚持目标导向,深入研究“十四五”时期发展措施。按照巩固优势、补强短板、规范管理、积极创新的工作思路,从三个层次入手探索发展措施。一是从补短板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一步缩小差距,提升水平。二是从促提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从强特色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强项,创先争优,打造品牌。
图:措施研究思路 四、“七有”“五性”研究原则 民生智库认为,开展“七有”“五性”研究,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问需于民”原则,紧密围绕民生保障需求开展相关研究。二是坚持“取长补短”原则,合理平衡区域民生保障优劣势,找准发展均衡点。三是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发展目标及任务设计要确保民生保障供给水平与负担能力相适应。四是坚持“协同发展”原则,确保各类措施与区内各领域民生工作、全市民生发展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等要求相匹配。 (文/民生智库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张洪云 韩 朔 李 璐) (责任编辑:朱林) |